高級第十課
重新點燃啟蒙的火炬
李慎之
      
   今年是“五四”八十周年,也是二十世紀對“五四”的最後一個十年祭。


   “五四”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大、最重要的一次啟蒙運動,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五
四”的精神雖然長期湮沒不彰,但是隨著新世紀的來臨,“五四”的精神力量越來越顯得
重要,它是全人類的需要,更是中國人民的需要。


   中國的啟蒙應該說是從一八四○年西洋人以大炮轟開中國的國門之後就開始了。然
而就覺悟的程度而言,一個半世紀以來,還是“五四”先賢的覺悟為最深最廣最高。“五
四”在八十年前打出的個性解放的旗幟,現在仍然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五四”運動從來就有寬窄二義。窄義的“五四”運動是指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那一
天北京幾千學生,以北京大學為首,游行到天安門,喊著“內除國賊,外抗強權”的口
號,開大會,發傳單,反對北洋政府向日本出賣主權,答應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無理
要求的一場學生運動。廣義的是指大體上從一九一五年起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
(次年即改稱《新青年》)反對舊禮教,提倡“民主”與“科學”的一場新文化運動。這
場新文化運動因為“五四”學生運動的聲威以及繼起的歷次群眾運動而影響日益擴大,總
的來說,它確定了中國要走向現代化的目標。中國的白話文與新文學由此推行到全國而且
扎下根子而不可逆轉。各種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新思潮也由此大規模地引進中國。除此
而外,“五四”的影響還及于社會和政治方面,中國的工人運動和婦女運動都導源于“五
四”,中國國民黨因此而改組,中國共產黨因此而成立,影響十分深遠,只是它的啟蒙的
目標還沒有完成。今天所說的“五四”運動實際上是合兩者而言,而尤其指一般名為“新
文化運動” 的啟蒙運動。


  “五四”的精神是什麼?是啟蒙。何謂啟蒙?啟蒙就是以理性的精神來打破幾千年來
禁錮著中國人思想的專制主義與蒙昧主義。用當時人的話來說,就是要“以現代知識”
來“重新估定一切傳統價值”的“一種新態度”。“五四”它與歐洲的文藝復興與宗教改
革一樣,是人的解放的開始,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開始。


   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的兩千二百年間,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專制主義,由
專制主義又必然衍生出蒙昧主義。當然,中國文化是多層次、多方面的,是可以稱為博大
精深的。然而作為其核心的卻是專制主義。對迫切要求現代化、趕上世界先進潮流的“五
四”先賢來說,就是要引進作為專制主義對立面的“民主”與作為蒙昧主義對立面的“科
學”,亦即所謂的“德先生”與“賽先生”。


   這個要求,陳獨秀在一九一五年在《青年》雜誌創刊號即已露其端倪。他揭示辦刊的
宗旨為:(一)自主的而非奴隸的,(二)進步的而非保守的,(三)進取的而非退隱
的,(四)世界的而非鎖國的,(五)科學的而非想象的。《新青年》辦了三年,出版滿
三十期以後,在社會上產生了重大的反響,德先生與賽先生之名因《新青年》而在八十年
來流傳全國,深入人心。“五四”先賢的思想傾向就是三百年來早已成為世界思想的主流
正脈的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


   胡適認為:“發展個人的個性需要有兩個條件:第一,須使個人有自由的意志。第
二,須使個人擔干系,負責任。”陳獨秀認為一切倫理、道德、政治、法律、社會之所向
往,國家之所祈求,擁護個人之自由權力與幸福而已。至于被稱“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護
法的蔡元培,他在一九一七年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以後,以“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精神
改造了北京大學,使之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策源地。另外還有一位“五四”運動中特別傑出
的人物,中國新文學的開山大師魯迅,以其文學的天才刻畫出中國人在兩千年的專制主義
下受扭曲的性格,如阿Q和《狂人日記》中的“我”,大大擴大和加深了“五四”運動的
影響。


   由此可見,“五四”先賢的思想傾向就是三百年來早已成為世界思想的主流正脈的自由
主義和個人主義。


   長長的八十年過去了,中國人民付出了血、淚、汗的代價以後,終于取得了民族獨
立,在物質文明方面也總算取得了可觀的進步。但是,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仍
然不能否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專制主義與蒙昧主義的遺毒仍然根深蒂固。然而,全球化的
浪潮洶湧拍岸,中國的大門既已打開,也就決不能長期自處于其影響之外。“五四”先賢
的信念必然會成為全中國人民的信念。所以,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把啟蒙的火炬重新點
燃起來!
  

(此文為《中國啟蒙文粹》的序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選編自《書屋》一九九九年第六期



  

 

短文  |  詞匯  |  句型  | 

Aisa Languages
Rutgers NB